作者:徐飛 審核:黑貓 編排:杜大大
話說花木蘭小姐姐在決定替父從軍之后,第一件事不是在朋友圈公布這個消息,而是趕緊上街shopping,”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給自己置辦了全套的裝備。
為什么她替國家打仗,還要自己掏錢買裝備?在戰場上流血流汗也就算了,憑什么還要咱付出自己的血汗錢?
這跟當時中國的軍制有關。
01世兵制應運而生
花木蘭故事發生的時代,歷代有許多爭議,主要有漢朝說、三國曹魏說、晉朝說、北魏說、南朝梁說、隋朝說、唐朝說。這其中,北魏說的呼聲最高。木蘭參與的戰爭,應該就是北魏與柔然之間的戰爭。
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國,立國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間,不斷南下侵擾北魏、東魏及北齊。而最主要的戰場,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帶。
北魏作為一個鮮卑人建立的政權,其兵役制度帶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建政前期,其兵源主要來自鮮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漢族人只”服勤農桑,以供軍國“,做做后勤保障工作。
最初,鮮卑軍人的戰斗力相當強悍,橫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漢化的加深,他們開始變得暮氣沉沉,打仗時再也沒有游牧民族那種狂野的精神。
此時,他們還遇上了一個更驍勇善戰的民族——柔然。柔然可不是什么善茬,他們拳打南山敬老院,腳踢北海幼兒園,讓北魏的最高統治者拓跋珪整夜整夜的失眠。為了提高軍隊的戰斗力,以及挽救自己的頭發,拓跋珪決定進行軍事改革,推行了世兵制這么個兵役制度。
所謂世兵制,就是將士兵全家從普通百姓中抽離出來,使其脫離民籍,集中居住,變為軍籍,這部分人稱作士,其家成為士家或軍戶。除了士兵本人終身為兵外,后世子孫同樣得盡當兵義務。士兵如果有女兒,女兒也只能許配給其他士家。士兵如果戰死,他的妻子也只能再嫁給其他士家,這樣就可以保證士家源源不斷的為統治者”生產“士兵。
當然,為了穩定軍心,朝廷也會給軍戶比較優厚的待遇。軍戶可以不繳納賦稅,也不用做勞役,沒有戰爭的時就種田。由于軍戶免除勞役及較少繳納賦稅,國家就要求士兵打仗時需要自備武器。
這就是為什么花木蘭要去買戰馬、馬鞍、鞭子等,這也從側面反映她的家族經濟條件不錯。
由于軍人都集中居住,且有專門的軍人戶口,這使得統治者可以對他們單獨直線管理,使軍隊的動員能力在短時間內就能達到巔峰。而且,士家當兵是世襲職業,作戰經驗豐富,作戰技能較高,有不錯的戰斗力。
世兵制并非拓跋珪的原創,早在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就把”國人“中適合服兵役的人單獨劃成一個階層,與商人、農民等群體分開居住,不準擅自遷徙。他們平時務農習武,戰爭時參軍打仗,而國家會贈予這些人土地做為俸祿。
該制度世代相傳并強制實施,可以看做是世兵制的雛形。
東漢末年,豪強地主為了割據一方,都紛紛豢養大量的家兵。漢末家兵的數量,最初約三至四萬人左右。后來由于統兵將領把國家軍隊私家化,又大量招募和收降士兵,導致實有家兵遠遠超過這個數據。
隨著家兵職業化的加固,人身依附關系增強,世兵制也就首先從家兵中逐漸形成。
當時,天災頻發,戰亂不斷,人口急遽銳減,平民大量逃亡,軍閥們的兵源逐漸枯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曹魏推行士家制度,孫吳和西蜀推行兵戶制度。無論是士家制度還是兵戶制度,核心都是世兵制,男丁終身為兵,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不準更改。
統治者將士兵及其家屬控制起來,利用其進行屯田,可以保證戰爭時期軍糧的供給和其他生產的持續進行。將士兵家屬控制起來,也可以防止士兵逃跑。曹操在《步戰令》中規定:“卒逃歸,斬之。一日家人沒有捕執,及沒有言于吏,絕取同罪?!?/p>
有了穩定的兵源,統治者就可以繼續進行爭霸戰爭,如諸葛亮征服南中之后,將一部分投降的蠻夷兵源組成軍隊,并把他們和家屬都遷到蜀地, “移南外勁卒青羌萬余家于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
這支”飛軍“就成為蜀漢的軍戶,世代為蜀漢當兵為生,為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事業立下汗馬功勞。
▲蜀漢飛軍
02世兵制走向衰落
司馬家族篡奪曹魏政權之后,也承襲了曹魏的士家制度。正是在西晉,世兵制迎來了它的全盛期,所有士兵都納入兵籍,單獨立戶,不與民同,父死子繼,世代為兵,士兵及其家屬的社會地位低于郡﹑縣編戶民。
西晉伐吳時,為了擴大兵源,政府還發奴僮和謫發罪犯為兵,作為世兵制的補充。但是,士族官僚卻享有免役的特權。
晉室南渡之后,由于西晉舊有軍隊幾乎消耗殆盡,東晉政權的兵源陷入嚴重的危機。為此,東晉政權只得降低士兵錄用標準,無論好壞貴賤,一律照單全收,于是,征發的奴隸、社會罪犯以及流民都被大量招進軍隊。
東晉是一個等級秩序森嚴的社會,軍隊里有這么多”不三不四“的人,導致軍隊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兵戶的社會地位也跌到谷底。士兵身份的卑賤化,使得世家大族可以毫無顧慮的對他們進行壓迫和剝削,進一步導致軍隊毫無戰斗力。
因此,從東晉開始,世兵制開始走向衰落。為此,東晉政府開始大量募兵,如參加淝水之戰的北府兵﹐多是由廣陵一帶招募的。此外﹐政府也常常征發民戶為兵。
北魏建政之初,實行的是兵民合一的部族兵制,部族兵的給養由各部自行掠取。后來,為了穩定兵源,提高軍隊的戰斗力,拓跋珪把東晉已經棄如敝履的世兵制又給撿了起來?;咎m的家庭應該就是兵戶,《木蘭辭》中說,“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軍書,就是兵冊、軍籍。軍書十二卷,每一卷都有花大爺的名字,可見花大爺年輕時也是身經百戰,軍功卓著。有這么一個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父親,也難怪女兒也如此的彪悍。
也正是因為花家為朝廷立下不少軍功,所以花家一直領著高額的軍餉,家庭條件早已步入小康。你看花木蘭家里庭院是有東西廂的,而且這還僅是一個長女的起居空間。照這排場,家里里外三進的大宅門是跑不了的。
而且花木蘭買的也都是”駿馬“之類的頂級裝備,不是從拼夕夕上砍價砍來的,足見這個小女子的經濟實力。如果你不是像花家這樣比較富裕的軍戶,沒錢買先進裝備,那么你就只能自己去戰場上撿了,這可是玩命的節奏,屠龍寶刀不可能點擊就送。
北魏世兵制的兵源除了世襲軍戶,還有幾個來源,一是罪人及其家屬發配作軍戶;二是因叛逃而被活捉者,主要是指被征服的少數民族,他們被大量發配到邊鎮或者內地州鎮為兵戶。
如《魏書》載:“北部民殺立氣將軍,衡陽公莫孤,率五千余落北走。追擊于漠南,殺其渠帥,余徙居冀、相、定三州為營戶”。這樣的兵戶自然不能跟花木蘭家相提并論。
不過,北魏并不只有世兵制這一種兵役制度,他們還施行具有民兵性質的“番兵制”。拓跋氏入主中原后,占領了大片漢人的土地。這些漢人需要定期服兵役,輪番更代,故稱“番代”。北魏政府把境內民丁分八批、十二批或十五批輪換服役,期限大概為一年。
除了世兵制和番兵制這兩種兵制,北魏還根據實際需要,采用臨時兵制如征兵、募兵、收編降兵降將等。
就像東晉一樣,北魏的世兵制最后也走向衰落。因為北魏長期對外戰爭,導致固有軍戶無法提供足夠數量的士兵。你看花大爺都一把年紀了,還要被征召入伍,可見北魏的兵源枯竭到什么程度。
為了擴充兵源,北魏政府將大量歸附的士兵,甚至叛逃者、罪人及其家屬編入軍戶,軍戶的社會地位因此日趨下降。軍戶要免除軍籍為民,必須經皇帝詔書允許?;实弁ㄟ^制造手續上的麻煩,來阻止那些想退出軍籍的人。
03府兵制取而代之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與西魏。西魏為了同東魏相抗衡,丞相宇文泰在繼承鮮卑族傳統和接受漢族影響的基礎上﹐創立了府兵制?!侗笔?middot;王雄傳》記載”每大將軍督二開府,凡為二十四員,分團統領,是二十四軍。每一團儀同二人“,構建了一個金字塔形的軍事組織。該制度以開府作為基層組織,稱之為府兵。
府兵也以軍籍進行管理,不入民籍,且無需承擔國家的賦稅及徭役,實施的是輪流宿衛和訓練,戰時應征入伍,閑時則是進行生產。府兵除自帶弓刀以外﹐其他武器裝備均由官府供給。
表面上看,府兵制與世兵制沒有什么不同,但實際上二者還是有區別的。府兵入選門檻高,其一,府兵以家產富裕的鮮卑人為骨干,又廣招關隴地區漢族豪右作為補充。如果你家里沒有個三瓜兩棗,天天只能啃窩窩頭,那么你就不會被錄??;其二,你家的男性成員人數得多,只有壯年男丁在三人以上時,該家庭中的男人才有資格被挑選為府兵,男丁少的家庭得種地交賦稅服勞役,不得參軍;其三,兵員的身體素質得過關,一口氣跑個半馬不費勁,娘娘腔的絕對不要。
如此,府兵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不再像世兵制的軍戶那樣被人瞧不起。而府兵出自富裕家庭,素質甚佳,有保家衛國的意識。平時經常接受軍事訓練,戰斗力強。
西魏后勤,經宇文邕改革,府兵的來源主要變為均田農民,他們的家屬仍然留在原地從事耕作。由于府兵數量激增,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府兵不必總是集中起來,也可以讓府兵參加部分生產勞動,這樣,按府兵所在地區而劃分的軍府出現了。
府兵的訓練也很嚴格,政府規定,全體府兵,每月的上半個月要操練步伐、巡防之類的基本功。下半個月,則要在同州一帶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
身體強壯的士兵,再加上嚴格的軍事訓練,使得西魏軍隊的戰斗力節節攀升,打遍天下無敵手,宇文泰和他的侄子宇文護、兒子宇文邕,正是靠著這支軍隊,先后掃平巴蜀、攻下荊州、攻滅北齊,一時間風光無兩。
隋朝沿襲和發展了西魏的府兵制,在皇帝直接統轄下﹐設立12衛府,軍府按”中外相維、重首輕足“的方略,分置在京城及沖要地區。府兵與禁兵及其他軍隊相互為用,相互鉗制,以便皇帝控制軍隊和維護全國統一。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隋文帝頒布詔書,規定”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同編戶。軍府統領,宜依舊式“,也就是將軍戶編入民戶,改屬州縣管轄,這樣就把軍人納入到國家的行政系統中管轄,避免了部分將領擁兵自重的可能。但軍人仍有軍籍——”軍名“,無論在軍,在役或在家,凡軍役范圍內的事宜,均屬軍府管理。
軍人依均田令受田,免納租庸調,平日生產,每年有一定時間輪番宿衛,戰時出征,資裝自備。在鄉為農,在軍為兵,實行兵農合一、寓兵于農的制度,這是隋朝及唐初府兵制的特點。
▲壁畫上的唐朝軍隊
到了唐代,府兵制進一步得到完善,其基本單位變為折沖府,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
折沖府的長官是折沖都尉,副長官為果毅都尉。府兵的選拔,每三年進行一次,錄取的原則是”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財力皆均,先取多丁“,還是有一定門檻的。
府兵一般21歲入軍,到60歲退役,在服役期間,府兵可免除賦稅徭役,但出戰時的軍資、衣裝、弓箭、橫刀和糧食均需自備。此外,每十人還得共同準備供運輸的馬或驢六匹,即所謂”六馱馬“。
和世兵制一樣,不是每一個府兵都出得起買裝備的錢,所以對于一部分家境不好的士兵來說,置辦裝備簡直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而對于政府來說,養兵不用花一分錢,不費一粒米,真是十分經濟的制度。
不過后來,府兵制逐漸衰敗,這其中有均田制的破壞等諸多原因,因篇幅有限,在此不再細說。
▲唐朝前期軍隊
結語
世兵制并沒有因為北魏的終結而徹底終結,它在此后的歷史中又回光返照,立地成佛。
元朝建立后,蒙古統治者將全國居民分成若干戶別,其中軍戶是職業軍人,世代相襲,沒有朝廷給予的“還為民戶”的命令,不得脫離軍籍。
明朝初期,政府把居民劃分為四種——民戶、軍戶、匠戶、灶戶。軍戶世代為兵,不得逃避兵役,如果軍戶逃亡或死絕,則以其親族頂替。
明代中葉以后,軍戶制遭到破壞,逐漸為募兵制取代。而募兵制不需要士兵自己花錢置辦裝備,都由政府統一發放。畢竟人家都是農民,家里都不富裕,怎么可以為朝廷免費打仗呢?
其實,每一個時代都有適合自己的軍事制度,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世兵制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尤其是三國時期,曾幫助梟雄們征戰天下,稱霸中原。它的歷史意義,不可低估。
參考資料:
1、《我國古代兵制初探》
2、《魏晉南北朝世兵制極其對國家政權的影響》
3、《新唐書·兵志》
4、《北史·隋本紀》
5、《解密中國古代軍隊》
6、《三國志》
7、《后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