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聽說過清朝皇帝的避暑勝地“避暑山莊”,它位于古代的熱河省,也就是今河北省承德市。它有許多別名,比如說“夏宮”,“熱河行宮”。
“避暑山莊”最早是由康熙皇帝下令建造,經過乾隆一朝不斷完善。從開始修建始至今,它已經具有三百余年的歷史了。
康熙在《芝徑云堤》中對避暑山莊贊不絕口:“萬幾少暇出丹闕,樂山樂水好難歇”。康熙帝后,乾隆等皇帝也在避暑山莊寫下作品,不斷創造許多美好的回憶。
但是避暑山莊僅僅是清朝皇帝用來避暑享樂的地方嗎?實際上避暑山莊的建造可是有學問的,它承載的歷史意義和影響更加需要重視。
上圖_ 熱河省,簡稱熱,省會承德市
避暑山莊為何而建,不妨先了解一下建造地的基本背景。
一、熱河:軍事政治重地
康熙帝時,北方蒙古地區勢力蠢蠢欲動,康熙帝把目光投向了熱河。
熱河位于今河北省東北,可用朝鮮學者柳得恭之語描述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竊觀熱河形勝……北壓蒙古,右引回回,左通遼沈,南制天下,此康熙皇帝之苦心,而其日避暑山莊者,特諱之也?!?/strong>可見,此地連接京津冀遼蒙,在康熙時是一個重要的軍事要地。
在承德,康熙干了兩件大事,一是修建木蘭圍場,方便練兵,也給敵人威懾;二是修建了避暑山莊,方便北巡,推行綏靖政策。
康熙帝軟硬皆施的政治策略,是造就避暑山莊的原因之一。
對于康熙來說,避暑山莊有天然的政治功能。十七世紀八十年代,中俄爆發邊境紛爭。1689年,清朝官員就是在避暑山莊把《尼布楚條約》簽訂明細告知康熙帝。可見,避暑山莊是康熙帝處理軍國大事之地。
康熙帝后,清帝便把避暑山莊當成了處理政事的第二紫禁城。
上圖_ 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
二、依托環境優勢,風景優美,適宜避暑
當然,康熙帝建造避暑山莊,肯定是有避暑的需求。要成為皇家的避暑勝地,肯定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自然資源豐富,二是氣候適宜。
先看自然資源?!侗苁钌角f記》有一段話概括避暑山莊自然環境十分獨到“金山發脈,暖溜分泉;云壑渟泓,石潭青靄。境廣草肥,無傷田廬之害;風清夏爽,宜人調養之功?!?/strong>
一個地方,有山、有水、有各種動植物,自然美景盡收眼底。
那么熱河的氣候條件如何呢?《欽定熱河志》記載,熱河“陰陽向背,爽塏高明,地據最勝,其間靈境天開、氣象宏敞”。
熱河西北高東南低,夏日盛行攜帶水氣的偏南風,因此“爽塏高明”,消除熱氣。
由上,可見熱河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之佳。也難怪康熙帝評價其“自天地之生成,歸造化之品匯”了,而清帝酷愛于此地避暑了。
上圖_ 避暑山莊 局部
三、園林和民族特色建筑, 增強各方依附感
當然康熙帝建造避暑山莊不止滿足于現實的需求,他還為清朝做了長遠的打算。彼時,滿漢關系尚未十分和諧,邊境也不安定,康熙帝、試圖不斷完善避暑山莊,讓其成為文化大觀園,增強各方依附感。而他的后繼者乾隆等也為避暑山莊增添了不少新光彩。
1.漢人園林文化
康熙帝吸收了漢人的園林文化,運用漢人的園林技法去構造避暑山莊的景觀。
《園治》談園林構造,稱“就低鑿水,搜土開其穴麓,培山以接房廊……樓閣礙云霞而出沒……亭臺突池沼而參差”。
曲折參差之間,水、山、樓、云巧妙地融為一體。
而康熙建造避暑山莊景觀“芝徑云堤”時也是“夾水為堤,逶迤曲折。徑分三枝,列大小洲三,形若芝英,若云朵,復若如意……雖無峻宇有云樓”。
可見“芝徑云堤”取了《園治》山水曲折之魂,又用不同的形狀詩意地構造三洲,體現了漢族特色的園林之妙。
康熙《芝徑云堤》詩句又言“氣和重農紫宸志,烽火不煙億萬秋”,故芝徑云堤還暗含社稷之志。
上圖_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之一須彌福壽之廟里的“五塔”
上圖_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的外八廟之一普陀宗乘之廟
2.少數民族特色建筑
提到避暑山莊里面的少數民族建筑就不得不提康乾時期修建的獨具各民族特色的“外八廟”了。比如說溥仁寺是蒙古貴族慶賀康熙壽誕而建,有些安撫蒙古的味道。安遠廟是仿新疆建筑而建,所以清人也把它稱作伊犁廟。普陀宗乘之廟與布達拉宮十分相似,極具西藏特色。
僅僅幾座建筑,就已經隱藏著蒙古族、維族、藏族等文化習俗的影子,可見康熙期盼民族團結之心,甚至已經融入到建筑的角落。
另外值得一提還有外八廟的排列順序。外八廟排列整齊,大有八方來朝之勢,凝聚著帝王期盼天下和平一統的野心。
除此之外,萬樹園里的蒙古包等也是民族團結的見證。
上圖_ 承德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的作用
(一)在適應的環境下務政,緩解壓力
康熙《芝徑云堤》有言“連巖絕澗四時景,憐我晚年宵旰憂?!?/strong>就是說避暑山莊的美景,讓康熙晚年煩惱政事的時候依然能得到一絲慰藉。而此后許多在避暑山莊辦公的清帝大部分也是抱著比較愉悅的心情,處理繁雜的政事的。
不難推測,如果清帝在避暑山莊接見外使,清帝和外使都能在華景中暫時卸下防備,商談外交大事。
當然,避暑山莊雖是行宮,里面的人也要遵循一定的規則。乾隆在自己壽辰之際,在避暑山莊接見了朝鮮使者。樸趾源在《熱河日記》敘述了晉見乾隆的一段過程“正使言,朝者賜饌后,少為遲留,因有引對之命。通官導至正門前……指揮使臣出入周旋之節而去。良久,軍機大臣以皇旨問日:爾國有寺剎乎?又有關帝廟乎?”
可見,朝鮮使者雖在山莊晉見,但還是要向在朝堂一樣重視禮節,而軍機大臣也只是換了一個地方辦公而已。風景優美,能夠平復壓力的避暑山莊,儼然已是清帝的第二辦公點了。
上圖_ 渥巴錫(1743-1775) 清代衛拉特蒙古土爾扈特部首領
上圖_ 渥巴錫率部東歸
(二)促進民族團結
除此之外,避暑山莊還有促進民族團結的作用。比如說乾隆時期,土爾扈特部渥巴錫率17萬人不遠萬里想要東歸清朝,沙俄百般阻攔,最后歸者僅存不到二分之一。乾隆皇帝為此十分感動,在避暑山莊封渥巴錫為“英勇汗”,并親自撰寫了《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
避暑山莊走過了幾百年的滄桑之路,享受著歷任帝王的寵愛,也遭受了日軍侵華帶來的創傷。如今它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景區,繼續綻放著它的光彩。
作者:夏禎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張建和等 《蒙元時期以來的白城?白城文史資料?第5輯》
【2】王開璽 《清史實錄 政治、外交、文化與革命 上》
【3】康熙 《芝徑云堤》、《避暑山莊記》
【4】樸趾源 《熱河日記》
【5】黃莉娜 《避暑山莊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6】吳子垣 《清代國家政治對傳統園林建設的影響——以康、乾時期避暑山莊等為例》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