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已去,生者猶存。戰火熄滅之后,幸存的人們在銘記教訓的同時,還要繼續生活下去。鑄劍為犁,勤奮勞作,豐衣足食,享受和平,抱著這樣的愿景,在兩次大戰摧殘下近乎崩潰的歐洲開始了重建與復興。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則充分享受著戰爭的紅利,步入前所未有的繁榮時代。在遠東,美國管制下的日本也在經歷一場蛻變,向著全新的國家形態轉變。
■1945年6月6日,德國亞琛街頭,年輕的母親們牽著孩子們興高采烈地走向學校。當天,由美國占領當局開辦的第一所公共學校正式開學,雖然戰爭結束還不到一個月,但人們的生活已經漸漸恢復正常。
■1945年夏季的柏林,幾位婦女使用鐵鍬和手推車在清理陶恩岑恩大街的瓦礫磚塊,背景中可見凱撒威廉教堂的廢墟,左側的標志牌表示此處是美占區和英占區的交界處,戰后柏林被四大戰勝國分區占領。由于戰后德國缺乏健全的男性勞動力,很多重建工作只能由婦女們動手完成。
■1945年8月24日,一位名叫羅斯·克萊爾·倫納德的美國女性在紐約的百貨商店里觀看戰后第一款上市銷售的電視機,其屏幕僅有17厘米寬、12厘米高,售價為100美元。盡管電視早在二戰之前就已經發明了,但直到戰后才開始大規模生產,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1948年美國紐約萊維敦區的新建住宅區鳥瞰,這個郊區社區是戰后美國第一個為戰場歸來的士兵們興建的大型住宅區,也是戰后美國新興社區的典范。毫無疑問,美國是二戰的最大受益者,不僅本土未受戰火侵害,還通過戰爭動員極大促進了產業發展和科技進步,成為世界頭號強國。
■1946年3月11日,一排嶄新的單層住宅在日本廣島的廢墟上拔地而起。這些木制板房與照片左側新鋪的硬面公路是日本政府廣島重建計劃的成果,遠處可見少數經受住核爆沖擊保存下來的堅固建筑物。
■1946年4月13日,昭和天皇的妻子良子皇后訪問東京藤澤的一所教會孤兒院時,孩子們手持日之丸旗在路邊歡迎,這些孤兒都是在戰爭期間因為空襲而失去雙親。這種日本皇室的民間訪問活動是美國占領當局推行的日本國家改造計劃的重要內容,其目的在于將天皇去神格化,使之回歸真實人格。
■1946年春季,在東京皇宮附近的日比谷公園內,一位美軍士兵和他的日本女友坐在樹下欣賞風景。在戰后的日本,這樣的異國情侶非常普遍,很多日本女性為了生活而委身于美軍。
■1946年6月25日,在日本某家鐘表廠的生產線上,女工們正在檢查準備出廠的鐘表。戰后,日本殘存的工廠全面轉產民用產品,出口盟國以獲取需要進口的生活物資,據統計僅在1946年4月,34家日本工廠就生產了12.3萬臺鐘表。正是通過全面轉型民用產業,日本的工業能力逐步得到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