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象棋中,遠距離攻擊棋子,除了車,就是炮。細心的小伙伴會發現紅方是“炮”,黑方是“砲”。炮,顧名思義,說的就是火炮,屬于典型的熱火器。砲,卻默默無聞,鮮為人知。
其實在冷兵器時代,攻城的難度遠大于野戰。為了彌合防守方據堅固守的優勢,攻城大殺器拋石機應運而生,這就是象棋黑方的“砲”。
上圖_ 宋朝象棋中的“砲”
拋石機是利用杠桿原理,以固定支點為界,橫桿一端稍長,以此為阻力臂,頂端套有彈囊,用來放置石彈,這就是砲梢。另一端稍短,作為動力臂,尾部牽連繩索。發射時,眾人合力拉下繩索,石彈迅速飛出,憑借自身的重力加速度,對敵人的防御工事、人員和裝備造成傷害。通過觀察,小伙伴們會發現拋石機實際上就是費力杠桿的戰爭實驗。
拋石車起源于戰國時期,當時作為軍隊的重型裝備,能攻善守,表現出色。在著名的官渡之戰中,曹操改良了拋石機,在其基礎上安裝了底座和輪子,稱其為“霹靂車”。到了唐代,拋石車體積更大,威力更強,形制更多。安史之亂中,史思明圍攻太原,李光弼利用拋石車,擊退了叛軍。
上圖_ 宋代戰爭攻守雙方常用的拋石機
宋代,十分重視拋石車的完善和改良。仁宗時期編纂的《武經總要》中對拋石機贊譽有加,“凡砲,軍中之利器也,攻守師行皆用之,守宜重,行宜輕?!?/strong>北宋時期的拋石車,種類繁多,作用各異。按照拋石車大小,拋石車可以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三種。
輕型拋石車,以單梢砲為主。由兩人施放,彈重半斤,適用于野戰,用來殺傷敵人的有生力量。
中型拋石車,以雙梢砲、旋風砲和虎蹲砲為代表。以四根橫木連接腳柱,形成梯形框架。發射時,1名定砲手瞄準,由40到100名拽砲手施放。雙梢砲能將34斤重的石彈,拋射距離長達120米。旋風砲的主體是一根大木樁,將其釘入地下,兩側用木夾緊,組裝方便,受力穩定?;⒍壮h的結構很特殊,它以木制三角支架為基礎,砲架上覆蓋著一層鐵葉子,增強防護力。
重型拋石車,通常是指五梢砲和七梢砲。發射這樣的拋石機,需要150-250人協力拉索,將70至100斤的石彈,拋射到75米遠,盡管結構笨重,組裝繁瑣,不過其破壞力驚人,造成對手巨大的傷害,適合攻守城池時使用。
上圖_ 《武經總要》是北宋官修的一部軍事著作,作者為宋仁宗時的文臣曾公亮和丁度
北宋時期,古人掌握了火藥成份的配比。據《武經總要》記載,宋軍裝備了煙毬、毒藥煙毬、火毬、引火毬、蒺藜火毬等六種火器。這些火器除了人力拋投,都能用拋石車遠距離投射。通過煙霧、毒煙和縱火,給對手帶來巨大的殺傷力。
不僅如此,宋軍對拋石機的拽砲手同樣有嚴格的要求。施放時,兩腳前后分開,雙手高舉。砲索每隔一段,打個繩結,以此保證拽砲手發力十足,同時,避免了雨雪天打滑的現象。拋石機“繩不可紊亂,嘗令整齊”。經過實踐,宋軍認為彈囊的繩索宜短不宜長,這樣拽砲手施放時,才能做到省力高效。
上圖_ 在水域附近使用拋石機
裝備和技術的進步,給北宋帶來了戰爭紅利。靖康元年(1126年)1月27日,金軍東路軍渡過黃河,攻陷滑州(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31日,金軍抵達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后,在咸豐門外扎營,并且制造大量攻城器械。
名臣李綱聞訊,下令宋軍用床弩和火毬擊殺金兵,焚燒器械,在夜里用霹靂火毬繼續攻擊,金軍白天一邊要打造器械,另一邊還要承受宋軍的打擊,勞力費神,苦不堪言。晚上,霹靂火毬發出巨響,金兵夜不能寐,軍心浮動。在勒索大量財物和一些土地之后,金軍暫時撤退。
事實證明,北宋在金軍第一次圍城戰中的表現,不過是回光返照。金軍從被俘的北宋軍民中,篩選有經驗的士兵和技術工匠,仿制了大量火器和拋石機,積累先進裝備的使用經驗,提升金軍的整體作戰能力,為下一次進攻北宋做好準備。
上圖_ 金朝騎兵
靖康元年(1126年)12月17日,金軍卷土重來,東西兩路合圍汴梁。攻城前,金軍在城外筑起類似于土山的望臺,“度高百尺,下覘城中,又飛火炮燔樓櫓”。金軍在望臺用拋石機拋射火毬,燒毀汴梁城樓檣櫓。宋軍在樓櫓上搭起木架,掛上裝有濕馬糞的布袋,在城墻上搭建濕木棚,以此減輕金軍砲火的傷害。
戰況并未因此扭轉,反而更加惡化。不久,金軍制造了大量的火梯、云梯進攻宣化門,除此以外,還動用了五座對樓。以此為平臺,投射弓箭,拋投石彈,對宋軍進行火力壓制。宋軍不甘示弱,用撞桿擊毀三座。失去對樓掩護的金軍仍不避讓,宋軍投擲了大量縱火器,金軍不但不怕,反而聚集了大量的火器繼續攻城,一時間“火焰如雨,箭尤不可計,其攻甚力?!?strong>由此可見,拋石機和火器的普及,鼓舞了金兵的士氣。
上圖_ 宋朝攻城云梯
12月19日晚,金軍的攻勢達到頂峰,“一夜安砲五千余座”。汴梁城墻上雖有木棚遮避,奈何金軍砲石如雨,宋軍無法在城墻上駐防,只得在城內躲避,此后每天死于砲石的官兵多達數十人。隨后幾天,宋金兩軍的交戰進入白熱化,勝負難分。
12月24日,天降大雪。金軍拋石機投擲的縱火器,引燃了城墻上的樓子。失去了樓子的保護,金軍推來四輛云梯攻城,宋軍燒毀了三輛。金軍借助幸存的云梯車,首次登上城墻,只是樓子火勢太大,不能前進。宋軍見狀,一面救火,一面發射弓弩,潑灑燒紅的鐵水,金軍傷亡甚眾,被迫撤走。宋軍重新搭建了三個樓子,可惜全被拋石機擊碎。
12月25日,宋欽宗迷信妖人郭京的神力,命他帶“六甲神兵”出宣化門助戰。金軍無情地撕破了郭京的騙局,擊潰了這幫醬油黨,隨后,金軍乘勢掩殺,蟻附登城,汴梁宣告失陷,這就是的著名的“靖康之恥”。金軍前后兩次攻打汴梁,表現判若兩人,關鍵在于拋石機的廣泛應用,由此證明了先進裝備就是戰斗力。
上圖_ 各類拋石機
元代,是拋石機發展的巔峰。由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制作的“回回砲”,能發射150斤的石塊,落地后能在地面上砸出七尺深的坑,可見其破壞力駭人。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手銃、神機箭、將軍炮等熱火器的出現,動搖了拋石機的統治的地位。
明朝中期,隨著三眼銃、鳥銃、小佛郎機炮的普及,拋石機逐漸退出戰場,到清朝遭到徹底淘汰,取代它的恰恰是象棋紅方的“炮”。
作者: 計白當黑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武經總要》《宋史》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