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古羅馬從一個意大利小邦成為一個世界性大國,除了過人的謀略之外,武器與甲胃也是羅馬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就來介紹一下,從共和國到帝國時代的羅馬軍團的各種樣式的武器裝備。
首先就是羅馬的標志性配置西班牙短劍,由于以往的文章多有介紹這里不多說,但是在網上一直都有一種觀點,認為羅馬只有短劍是因為治金不行,這個說法沒有任何依據。首先在這之前羅馬人使用的是高盧長劍,直到第一次迦太基戰爭之時羅馬才開始使用從西班牙傳來的短劍。并且需要明白一點,從共和國到帝國前期的羅馬劍是越來越短,根據(《THEGLADIUSTheRomanShortSword》)一書統計的歷代羅馬劍的長度。
從中可以看出不是羅馬人做不到長劍,而是羅馬人選擇了短劍①。其實先有長后短的事也不少見,如中國這邊在戰國時期基本用的都是1米的長劍,但是到漢代開始用短刀,至于其長度按照(《漢長安武庫》)一書共收錄16把長刀,其中完整的長度不到70厘米,殘長多為30~40厘米。不過到東漢時期刀的長度普遍1米,而羅馬短劍到帝國中后期時候也恢復到85厘米左右,并且之后也是越來越長。為何雙方都會一段棄長用短的時期呢?這個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之后的另一件標志性武器就是標槍,冷兵器研究所以前的文章(《古羅馬人不喜歡弓箭,1000年都用標槍打仗?史學家李維:那是扯淡》一文有詳細說明,這里就說一下標槍除了用來投射之外,還可以用來刺擊。如法薩盧斯之戰中“他們沒有像慣常的那樣投擲標槍,也沒有用標槍刺敵人的大腿,而是瞄準敵人的眼睛和他們的臉部?!保ā断ED羅馬名人傳》)不過由于羅馬標槍的特性,也就只能插一下,純一次性武器。
接下來介紹防具。羅馬大盾和羅馬盔甲以前有不少文章有過介紹,這里就談一下羅馬的板條甲,關于這種甲胃網絡上對其性能估計過高,“人們在實驗現代仿制的羅馬組合甲(板條甲)時發現:弓箭和長矛幾乎不可能從其正面穿透;但鐵板與皮膚摩擦會造成嚴重的皮炎,極大地限制穿戴時間。這種盔甲的弱點還在于無法對四肢、尤其是腋下提供保護。因而組合甲適用于短時間的決戰和密集作戰隊形。密集隊形講究作戰正面銅墻鐵壁般的壓迫力和防護力,而狹小的個人空間、兩旁戰友的保護都可以有效保護其防護盲點。實驗還發現,鎖子甲和鱗甲的制作成本和工藝并不遜于組合甲,雖然它們正面防護力稍差,保護面積卻更大,由于腰帶可以將護甲重量分擔到腰部,穿戴者肢體活動所受的限制較小。'因而鎖子甲和鱗甲更適于長時間戰斗和開放性作戰隊形?!保ā读_馬不列顛輔軍研究》)所以綜合來看,板條甲與鎖子甲和鱗甲比起來并無優勢。
之后是羅馬頭盔。羅馬軍團在共和國前期都是青銅盔。直到“他(卡米魯斯)知道蠻族人的本領主要在劍上,他們完全以粗野的方式用劍,毫無技藝可言,只知道對著頭部、肩部劈砍。于是他就給自己大部分戰士鑄了頭盔,盔是鐵質的,表面光滑,這樣,敵人的劍就會從上面滑落,或把劍震斷?!保ā断ED羅馬名人傳》)通過“考古證明,這種鐵盔實際,上是仿制高盧人的,帶有保護后頸的扇形附件,后被研究者稱為“蒙太弗提奧式”(Montefortio)。這種頭盔在羅馬軍隊中一直使用到公元前1世紀?!保ā读_馬共和國軍事史》)不過青銅盔仍然還是比較常見。最后就是護腿,可能是從希臘傳來,只穿在左腿上面。
下圖是公元1世紀戰斗中的軍團士兵形象,來自德國美因茨的軍團總部建筑遺跡。注意觀察右側的士兵形象,他的姿態是典型的軍團第一排士兵劍斗時的站姿;而他身后的戰友仍然拿著標槍,持盾手抬起,似乎是為了替袍澤抵擋攻擊或是擋開投射兵器。
那么接下來我們來談一下騎兵裝備,羅馬最早的騎兵不披甲,到共和國中期按照波利比阿的記載裝備有頭盔和銅制胸甲或者鎖子甲。不過“據杰里邁亞描述,羅馬騎兵在共和時期缺少帶頭盔的證據。在伊密利阿斯鮑魯斯的石碑上一直沒找到羅馬騎兵的頭像。多密提烏斯·阿赫諾巴爾布斯的祭壇,記錄了公元前兩世紀末的人口調查,描繪的騎兵穿盔甲帶頭盔。證明共和晚期的騎兵部隊戴頭盔,可能在共和國中期也如此。在埃斯奎林山的墳墓繪畫也描繪羅馬輕武裝部隊戴頭盔。歷史學家確定這一繪畫年代也許在公元前三世紀早期至公元前兩世紀晚期。如果繪畫屬于較早的時期,它描繪的同時代的公民騎兵戴頭盔。另一方面,如果墓地繪畫的騎兵生活在公元前兩世紀的后半期,證據是不確定的,即描述的騎兵時代錯誤。繪畫者想像騎兵戰斗時戴頭盔,也許表明他那個時期騎兵戴頭盔?!保ā对囌摴埠蛧T兵作用一一以第2次布匿戰爭為例》)所以羅馬騎兵使用頭盔的數量可能不多,波利比阿記載的可能只是名義上的配置,同樣騎兵甲胃應該也不是很多。②不過需要明白一點羅馬共和國時期騎兵其實不弱,不管是對努米底亞騎兵還是高盧西班牙騎兵,都有勝例,再共和國末期選擇“蠻族”主要原因還是羅馬本身騎兵的墮落。之后的騎兵在帝國時期引入了具裝騎兵,這里不多說。
最后來談一下羅馬的機械武器,以前筆者寫過一篇弩炮的文章,這里說一下其他機械武器,羅馬第一件機械裝置是在皮洛士戰爭時期,當時羅馬人“為了對付皮洛士戰象,羅馬發明一種特制戰車,上面裝有炭火爐、長矛及其它跟大象作戰的設備。皮洛士的戰象受到戰車上噴出的陣陣炭火的攻擊,瘋狂地轉身向后沖去,踐踏自己的軍隊,皮洛士遭到慘敗。"(《世界后勤史資料選編》)不過這種武器只是曇花一現。第二種武器使用的多就是“狼嘴”,“還有人用繩索系上鐵鉗子或帶尖齒的夾鉗(forfex),他們把這叫做狼嘴(lupus)用,這種夾鉗去鉗住攻城槌:或者讓它調轉方向,或者讓它頭朝上翹起,總之使它無法撞擊?!保ā豆帕_馬兵法簡述》)
①雖然大多數情況下使用短劍,但是一些浮雕顯示羅馬人仍然使用長劍,所以筆者認為羅馬人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仍然使用長劍。②有一種觀點認為波利比阿記載的羅馬軍隊情況,是自己時代的,這種情況有可能,此時羅馬剛剛完成大征服裝備普遍較好。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微漫煙葉,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