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中的袁世凱
傳統的教科書當中都將“二十一條”視作日本企圖對中國進行殖民侵略,以及北洋政府“賣國”的表現,這一觀點的前半句是沒有疑問的,但后半句卻有許多問題。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中日“二十一條”交涉背后所隱藏的諸多隱情,也逐漸浮出水面,而其中十分關鍵的一點就在于,圍繞“二十一條”的談判進行交涉的,不僅有中日兩國,還有第三國英國,可以說英國的參與,改變了日本原有的“期望”。
青年學生反對亡我國家、滅我種族的二十一條
一、一戰與二十一條
1914年8月4日,在一戰爆發后不到一周的時間里,英國對德宣戰,而遠在東方的中國于同日宣布中立。盡管中國采取了中立態度,但我們的鄰國日本卻將一戰視作攫取利益的關鍵時機。由于一戰之前日本就已經與英國建立了同盟關系,所以開戰之后日本積極地向英國申請,希望能獲得進攻駐扎于中國山東之德軍的機會。
一戰歐洲局勢
英國并不是沒有意識到日本迸發的野心,但限于自己在遠東地區能力不足,只能通過日本來打擊遠東地區的德軍。日本在得到英國的同意之后,迅速進攻山東德軍,并在驅逐德軍之后,恬不知恥地霸占山東!
原先占據山東的德國
但區區山東根本填不滿日本的胃口,控制龐大的中國大陸才是其最終的目的。
1915年1月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跳過中國外交部,直接與總統袁世凱見面,隨后就親手將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遞交給袁世凱,企圖趁西方陷于戰爭之際,對中國實現全面的入侵與“占領”。
《建黨偉業》中的日置益
二十一條的內容,總的來說有五個方面:一是要求日本全面繼承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并不得轉讓給他國;二是要求中國政府承認日本在內蒙與東北地區的特權;三是要求漢冶萍公司需中日合辦;四是中國政府不得將沿海城市或島嶼擅自租借給他國,日本擁有優先權;五是要求中國政府內需聘請日本人擔當顧問,警察系統也得由日本人參與,兵工廠要中日合辦。
這五個方面要真的實施了,整個中國,就是日本的殖民地了!
《建黨偉業》袁世凱正拿著“二十一條”
二、英國的參與
日本在進攻山東德軍之前,是與英國政府打了包票的,不得損害中國的領土主權與權益,也就是說,英國是希望日本擊敗德軍之后,全數撤出山東,但日本的行為卻違背了這個承諾,引起了英方的嚴重不滿。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在積極尋求應對二十一條的方法。
1月18日,袁世凱召集外交次長等高級官員開會,在會上袁世凱確定了對日外交的總方針,即一方面與日方進行無限制的拖延與周旋,給中國政府爭取足夠的準備時間,另一方面,私下將“二十一條”的內容放出去,讓英、美等國家知道日本的狼子野心,進而援引國外干涉。
《建黨偉業》中的袁世凱
有人或許有疑問,日本真的能完全瞞住英國而向中國提出如此無理的要求嗎?事實上,日本早已與英國有過私密交流,但日本的狡猾之處就在于,日方向英國提交的“二十一條”,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尤其是最為嚴重的第五條,根本沒有讓英國人看到,而英國限于日本的幫助,對二十一條當中的部分內容持默認態度。
1月29日,中國新任外交總長陸征祥,在與俄國駐華公使的交談中,故意卻又十分含糊地透露了日方對中國的蠻橫要求,但中國方面半推半就的模糊態度,讓俄國摸不著頭腦,只得向與日本建立同盟關系的英國確認,這正好落入了中方的謀劃之中。
1月31日,俄國外交大臣向英方發出電報確認二十一條是否屬實,英國一方更是十分驚訝,隨后英方又向英國駐日大使尋求確切答案。
《建黨偉業》中的陸征祥(左)
三、雙邊會談變成多邊會談
在英國找尋事情“真相”的同時,美國卻在顧維鈞的透露下逐漸得知了條約的全部內容。隨后,美俄兩國向英國發函詢問,英國是否知曉條約的全部內容。經多方調查之后,英國終于得知了二十一條的全文,本是日本的盟友,卻是最后一個知曉全文的,可以想象一下,英國對日本的欺瞞性做法有多么不滿。
《建黨偉業》中國外交家顧維鈞
英國盡管與日本是盟友關系,卻對其在遠東一家獨大的狀態十分擔憂,尤其是擔心其對中國領土的侵占會引發中國社會的巨大動亂,進而打亂其在遠東建立的經濟金融體系與利益來源。毫無疑問,此時的英國政府很猶豫,一方是與他共進退的盟友,另一方則是遠東第一大市場中國,但顯然,日本此次行為過了火,如果不進行干涉,后果將難以想象。
在英國猶豫不決的時候,美國卻向日本發出長達26頁的備忘錄,要求日本放棄其中的過分要求,維護各國在中國利益“均等”的訴求。而日本也開始在各方壓力之下,加快與中國的談判進程,但中國政府依舊奉行“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態度,自2月2日開始,至4月26日結束,談判時間長達84天,談判次數也多達25次。中國政府向外界展示出寧愿開戰,也不接受第五號條款的態度,這完全出乎英國與日本的意料。
二十一條談判
在中國雙拳出擊的應對方法之下,英國最終還是選擇向日本施壓,要求其放棄令人無法接受的第五號要求。最終在各方妥協之下,1915年5月9日,中國政府出于穩定和平的目的,同意簽署去掉第五號條款之后的“民四條約”。這一天,袁世凱說是國恥日。
在二十一條的談判過程中,中國政府憑借出色的外交手段,爭取最大程度的優勢和權益,這對于貧弱的中國來說,或許已是最好的結局。整個談判過程盡顯東方智慧,避其鋒芒,以柔克剛,敵變而我不變,在千變萬化中尋求轉機,借力打力,以破敵人的力道。
民四條約
文史君說
百年前的中國顯然并不是日本的對手,但就是在這樣強弱差距十分明顯的時刻,中國政府采取適當的外交策略,最大程度地挽回中國的權益,應當說是十分努力了。但是,這樣的“努力”在當時的有識之士,以及我們后人看來,是何其的悲涼!
自1840年至1949年,是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史,而其中的二十一條,日本要亡我國家,滅我種族,更是這段恥辱記憶中的一顆釘子,永遠楔在中國人心頭。二十一條簽署后,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益高漲,逐漸認清了資本—帝國主義國家的丑陋嘴臉和險惡用心,放下幻想,學會了用武器捍衛自己的權益!
參考文獻
侯中軍:《英國與中日“二十一條”交涉》,《歷史研究》2016年第6期。
黃紀蓮:《沙俄在日本對華“二十一條”交涉中的態度》,《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劉越)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